Wednesday, June 24, 2009

’博爱‘是中山精神的核心,


  2006年8月29号,在美国洛杉矶孙中山国际基金总会举行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,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国女士格外引人注意。她语调温和,气质高雅,面对当地众多侨领和来自《世界日报》、《星岛日报》等华文媒体的记者,她深情地说:
“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弘扬中山精神。我希望我能够再次回到南京,看看中山陵。”
她的话打动了在场所有华侨和华人。这位女士便是美国旅游谈话台的总裁桑迪·杜维特(Sandy Dhuyvetter)。2004年秋天,她的第一次中国之行使她和孙中山、和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回忆那个金色的秋天,桑迪(Sandy)记忆犹新。
“我到南京也是我第一次到中国。那次我参观了中山陵。中山陵的建筑、孙逸仙博士的塑像都令我感到震撼。但那时我并不知道孙逸仙博士和美国有一些渊源。”
中山陵的宏伟庄严和南京人的热情好客给桑迪(Sandy)留下了很深的印象,通过导游的讲解,她大概地了解到孙中山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意义。桑迪 (Sandy)原本可以和许多外国来宾一样对中山陵有个初步了解就可以了,然而2006年3月,金陵之声记者刘晓越的一封飘洋过海的信,使中山陵在桑迪 (Sandy)的脑海里再次如昨日般清晰。刘晓越回忆说:
“我告诉桑迪,孙中山曾经在美国夏威夷读书,曾经到过洛杉矶、旧金山、纽约、芝加哥、圣地亚哥等地宣传中国革命的意义,在华人中为革命筹集经费。她知道这个事情之后对孙中山和美国的关系感到非常地惊奇和兴奋。”
  桑迪(Sandy )回信道:
  “我非常崇拜孙逸仙博士,孙逸仙博士是个伟大的人物。在他诞辰140周年之际,我们两个媒体应该为此有所作为。”
  今年8月15号,记者刘晓越在美国洛杉矶见到了桑迪(Sandy)。在和桑迪(Sandy)一起的日子里,刘晓越见证了一个美国人对中山精神的认识过程。
  “我记得在洛杉矶的孙中山国际基金会的新闻发布会上,(旅美)华侨何健行先生给大家讲了一个孙中山的故事。大家听了都很感动。桑迪听不 懂中文,于是,我就用英文给她讲这个故事。故事说,何健行先生的父亲当年是孙中山先生的一个随从,孙中山教导他的随从说:‘现在全中国人民要吃饭,我要烧 一大锅粥,你们就是烧这口锅的柴火。柴火不够用的时候,我就自己跳进火里和你们一起燃烧,也要把这锅粥煮熟。'桑迪听了之后非常感动,我看到了她眼睛里的 泪光。”
 桑迪(Sandy)作为美国一家旅游媒体的总裁,对中山精神有她自己的理解。她说:
  “我想’博爱‘是中山精神的核心,也就是不论年龄,不论文化,不论性别,不论国籍,大家都能和谐融洽地相处。我想这种精神对于美国很有 意义,他在美国生活过这么长时间,又在美国受过教育,他的足迹遍及美国许多地方。我们可能有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们两个国家的交流是多么地强烈,我们应该在现 代社会仍然继承他的精神,他的精神和信仰在今天的世界仍然四处可见。我想这也会使我们两个国家更加亲密,我确信我们两个国家有许多共同之处。”

No comments: